高中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从以下中国古籍出现的人名中,你认为能体现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什么观念?刘敬先、殷孝祖(《宋书》),蔡兴宗、崔祖思(《南史》),郑严祖、裴安祖(《北史》),张茂宗、杨延宗(《新唐书》),洪兴祖、冯继业(《宋史》)、何荣祖、韩显宗(《元史》),汤显祖、严世藩(《明史》),史念祖、杨光先(《清史稿》)。

 

A.等级观念 B.宗法观念 C.法治观念 D.辈份观念

 

2.西周时期,诸侯国的国君死后,其继任者是

 

A.嫡长子 B.兄弟 C.功臣 D.诸子中贤能者

 

3.在中国古代,皇帝一方面不断加强自己的威权;另一方面又积极表彰那些敢于冒死谏君的诤臣。皇帝这样做的根本目的在于

 

A.显示君主的开明仁义 B.制造君臣和谐的假相 

 

C.更好地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D.避免高层决策的失误

 

4.某班设计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网页进行自主学习,页面设置了“历史背景”“重要人物”“历史文献”“学习检测”四个链接。如果再添加一项新的链接,最合适的是

 

A.鸦片战争 B.天国兴衰 C.曾国藩 D.《天朝田亩制度》

 

5.在近代中国,民众与外国传教士及信徒的冲突称为“民教冲突”,据记载,冲突最多的三年分别是1884年、1898年、1900年,这表明

 

A.中西文化冲突不可调和 B.传教活动均以武力为后盾

 

C.清政府对传教活动态度强硬 D.民教冲突随民族危机加深而突显

 

6.从《马关条约》的危害看,最有利于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的条款是

 

A.赔款 B.割地 C.设厂 D.开埠

 

7.《全球通史》的作者认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这三次“革命”是指

 

A.小农经济的出现、商品经济的发展、计划经济的确立

 

B.秦统一六国、清帝下台、新中国成立

 

C.封建制度确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

 

D.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8.晚清畅销小说《痴人说梦记》以一场梦为结尾,梦中的上海不再有外国巡捕,建筑上没有外国招牌。有的是中国人的工厂和学校。这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

 

A.实现民族独立和富强              B.完成国家安定统一  

 

 C.积极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D.驱除鞑虏,振兴中华

 

9.五四运动期间,一家理发店门前贴出布告“国事如此,无心整容,请君不必光顾。”这说明五四运动

 

A.市民阶层是运动的先锋 B.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C.资产阶级是运动的主力    D.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10.语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主题的变化。据统计,以下为1900~1936年各报刊元旦社论出现的高频率语汇。其中属于1901年的是

 

A.北京、义和团、八国联军、赔款、“新政”     

 

B.三民主义、民国、南京、孙中山、共和、阿Q

 

C.新文化、北洋军阀、实业救国、张骞     

 

D.革命、中国共产党、长征、改造、抗日

 

11.1920年11月,孙中山指出:“有人说推翻清室后,民族主义可以不要了,这话实在错了。即如我们住的租界,外国就要用治外法权来压制中国人,这还是前清造成的恶果。现在清廷虽然不能压制我们,但各国还是压制的……所以我们还是三民主义缺一不可的。”这番话表明孙中山

 

A.继续坚持原来的三民主义       B.在民族主义问题上有了新的认识

 

C.在反帝问题上仍模糊不清       D.对帝国主义尚存在不切实际的幻想

 

12.2006年4月27日,连战一行到南京拜谒中山陵后,参访了“总统府”。对于发生在南京的部分历史,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1912年,孙中山在这里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B.1949年,此地解放,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C.1912年,袁世凯在此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D.1853年,太平天国在此定都,与清朝政权对峙

 

13.在一张标注为“大日本陆军总部绘制”的中国湖南某地的地图上,比例尺是五万分之一。每一座山丘、每一个村庄、每一条小路、每一片树林都在图中画得清清楚楚。图上标示日期为“昭和三年”,也就是公历1928年。这说明日本人

 

A.对中国民众的生活很感兴趣      B.想对中国地理学开展学术研究

 

C.积极帮助中国勘测地貌地形      D.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

 

14.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中后来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的是

 

A.“另起炉灶”的方针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一边倒”的方针     D.不结盟政策

 

15.2007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在给内蒙古自治区的贺电中说:“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民族实际相结合的一个伟大创举。”这里的“伟大创举”是指

 

A.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           B.多党合作、民主协商制度的建立

 

C.实现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D.率先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16.希腊是近代西方民主制度的源头,下列民主政治运作方式不是源于古希腊的是

 

A.差额选举制 B.议会制 C.两党制 D.比例代表制

 

17.下列图片所反映的新中国外交成就不属于20世纪70年代的是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发言  毛泽东会见尼克松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田中角荣访华

A.参加亚非会议            B.毛泽东会见尼克松

 

C.恢复在联合国的席位       D.田中角荣访华

 

18.“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是一句英国格言,典型地说明了民主宪政的特点。宪政就是让两个魔鬼友好地相处并相互制约,把恶作剧减少到最低的程度。这说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关键和核心是

 

A.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B.国王和首相之间权利制约

 

C.议会和首相之间权利制约              D.全体公民参与程度高,民主比较彻底

 

19.某历史课上,教师引用了一个观点:“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请你判断,下列各项表述中哪一项不能证明上述观点

 

A.皇帝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B.内阁不对议会负责

 

C.宪法未赋予议会立法权 D.皇帝和首相控制了议会

 

20.一部影片有一组镜头:凌晨,政府军企图夺取首都城内高地国民自卫军的大炮,被人发现,随即,首都警钟长鸣,一场革命开始了。自卫军向政府军发动进攻,当晚就占领了政府的各主要机关,临时政府狼狈逃往郊外某宫邸。这组镜头所取材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A.1640年的英国伦敦                      B.1871年的法国巴黎

 

C.1917年的俄国彼得格勒                  D.1949年的中国南京

 

21. 关于俄国十月革命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B.宣告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C.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D.影响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

 

22.1945年12月,美国关于日本战争赔偿问题的文件规定:拆迁日本的工业设备,并把日本的工业生产能力维护在20年代后半期的水平,日本人的生活水平不高于亚洲的其他国家。1949年美国政府决定大幅降低对日本的赔偿要求,1950年5月停止战争赔偿计划。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出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帮助日本恢复经济,推行民主改革

 

B.“冷战”局面的加剧和中国政治形势的变化

 

C.加紧孤立、封锁和威胁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D.扶植日本,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2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后时期既是欧洲衰落时期,又是欧洲胜利时期。”下列能说明“欧洲胜利”的史实有

 

①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②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 

 

③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④欧元在大部分欧盟国家流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24.下列历史事件中,与“冷战”有关的是

 

①1948~1949年柏林封锁和空运②1950~1953年朝鲜战争③1973年美国在越南战败④1991年苏联解体

 

A.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5.二战后,日本成为 “经济超人”的原因有

 

①制定符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②依赖美国保护,发展对外经济关系

 

③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④重视文化教育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1分,满分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世科举之柄,颛(同“专”)付之有司,仍不糊名(指考卷不掩盖考生的姓名,阅卷者知道该试卷是哪位考生所写)。又有交朋之厚者为之助,谓之“通榜”,故其取人也畏于讥议,多公而审。亦有胁于权势,或挠于亲故,或累于子弟,皆常情所不能免者。

 

──洪迈《容斋随笔》

 

材料二 本朝自祖宗以来,进士过省赴殿试,尚有被黜者,远方寒士殿试下第,贫不能归,多至失所,有赴水而死者。

 

──邵伯温《邵氏闻见录》

 

材料三 (宋)太平兴国(年号)末,孟州进士张雨光,以试不合格,纵酒大骂于街衢中,言涉指斥,上怒斩之。

 

──洪迈《容斋随笔》

 

材料四 (黄巢)少与仙芝皆以贩私盐为事,巢善骑射,喜任侠,粗涉书传,屡举进士不第,遂为盗。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52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的科举录取存在着哪些不公正的人为因素?导致这些不公正因素存在的技术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三、四,归纳出唐宋间落第举子是如何宣泄不满情绪的。

 

 

 

 

 

27.(山东学业水平测试样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3年12月17日北京大学25周年纪念日民意测验的部分结果

 

调查问题
 调查结果
 
下列各种方法,你认为哪种可以救国?(军阀宰割、外国共管、国民革命)
 国民革命725票,外国共管19票,军阀宰割0票
 
俄国与美国,谁是中国之友?
 俄国497票 美国107票
 
你心目中,国内或世界大人物,是哪几位?
 世界大人物:列宁227票,威尔逊51票

国内大人物:孙中山473票,陈独秀173票,蔡元培153票──刘成友《老外眼里的中国共产党》
 

 

材料二 一个美国记者眼中的延安:在贫瘠的中国西北部,竟聚集了中华民族的精华。……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

 

──刘成友《老外眼里的中国共产党》

 

材料三 后来,……我的一位中国好友带给我中国西北出现了使人惊讶的政治局面的消息──这后来终于导致蒋介石总司令被扣的惊人事件,扭转了中国历史的潮流。

 

──刘成友《老外眼里的中国共产党》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述每项调查结果所体现的主流民意分别是什么?

 

 

 

 

 

(2)材料一中第三项调查结果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材料二中“贫瘠的中国西北部”指的是哪里?为什么具有“革命乐观情绪”的“千千万万青年人”会聚集到这里?

 

 

 

 

 

(4)材料三中的“使人惊讶的政治局面”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如何理解它“扭转了中国历史的潮流”?

 

 

 

 

 

28.政治制度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之一,通过对政治制度演变发展历史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清醒地把握当今中国和世界的政治特点及其未来走向。阅读下列材料

 

 

                                 图1                    图2

 

(1)图1漫画所反映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采取的何种政体形式?该形式最早是通过哪一部重要文献加以确立的?

 

 

 

 

 

(2)以图2为例,简要说明在美国所确立的政治制度中是如何确保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的?

 

 

 

 

 

(3)辛亥革命大大推动了中国的民主化进程。请你指出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在法制建立上的重要成就及其意义。

 

 

 

 

 

(4)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实行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29.阅读材料

 

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日益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请回答:

 

(1)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和标志分别是什么?

 

 

 

 

 

(2)后来两极格局又遇到哪些国际力量的挑战?

 

 

 

 

 

(3)两极格局解体的标志是什么?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出什么样的趋势?新的国际格局的确立取决于哪些因素?

 

 

 

 

 

参考答案

 

1.B2.A3.C4.B5.B6.A7.D8.A9.B10.A11.B12.C13.D14.B15.A16.C17.A18.A19.C20.B21.A22.B23.C24.D25.A 

 

26.(1)碍于朋友的情面,碍于权势的压迫,碍于亲戚的关系,碍于自己儿子的因素。(每点1分,共4分)导致这些因素出现的主要技术原因是考试没有实行“糊名”制度。(2分)(2)自寻短见,纵酒指斥,起义造反。(每条2分,共6分)

 

27.(1)主流民意:认为国民革命是重要的救国方案(1分);俄国对中国的积极影响已经超过美国(1分);列宁和孙中山在人民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1分)。(2)列宁:领导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分);五四前后,李大钊等宣传马列主义(1分)。孙中山:他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2分)(3)陕甘宁革命根据地(2分);它是中国当时的革命中心(2分)。(4)西安事变(2分);它为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最终形成打下了重要的基础(2分)。

 

28.(1)君主立宪制;《权利法案》。(2分)(2)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分别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的最高权力;三权分立,彼此制约。(2分)(3)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或答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4分)(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分)。

 

29.(1)战后美苏力量的均势。(1分)北约和华约组织的建立。(1分)(2)西欧的联合、日本的迅速发展、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不结盟运动的发展(第三世界的崛起)。(3分,答到其中的3点即可)(3)苏联解体。(1分)“一超多强”,向多极化发展。(2分)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力量的消长、军事实力的变化、新兴力量的崛起。(3分,答到其中的3点即可)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xuemeng.net/fx/1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