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试题及答案

初二语文试题及答案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阻遏(è)惊骇(hài)匀称(chèng)迥然不同(jiǒng)

 

  B.琐屑(xiè)荒谬(miào)萌发(méng)草长莺飞(zhǎng)

 

  C.镂空(lòu)惧惮(dàn)笼统(lóng)销声匿迹(nì)

 

  D.轩榭(xuān)和谐(xié)晨曦(xī)风雪载途(zài)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中应是“匀称(chèn)”;B中应是“荒谬(miù)”;C中应是“笼统(lǒng)”

 

  2、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在这时候,众人也都豁然开朗地笑起来,教室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B.他操作计算机非常熟练,已经达到了为所欲为的程度。

 

  C.华为手机做工精细,外形设计别具匠心,给人一种另类时尚的感觉。

 

  D.信客几十年来游历各地,教起地理来栩栩如生,效果奇佳。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中“豁然开朗”指由狭隘阴暗变得明亮开阔,这里不合语境;B中国“为所欲为”贬义词,不能用于褒环境;D中“栩栩如生”一般指文学形象的刻画,这里不合语境。

 

  3、下列句子中比喻不贴切的一项是()(2分)

 

  A.弯弯的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东西,河上是五座精美的汉白玉石桥。

 

  B.远远的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支利箭,奔着东南去了。

 

  C.苏州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

 

  D.天渐渐破晓,淡青色的天空镶着几颗残星,大地朦朦胧胧的,如同覆盖着银灰色的薄纱。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B中说法不合事理,“小船”如“箭”不够贴切。

 

  4、将“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一句放入下面语段中最恰当的一处是()(2分)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A.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 B.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    C.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D.: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这句话照应“花时不同”,所以放在C处。

 

  5、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问题。(12分)

 

  植物如何“看见”世界

 

  ①植物没有智力,至少是没有像我们这样的智力,谁要是认为植物能够听懂我们的话,甚至看出我们的心思,那是太高估它们的能力了。但这并不等于说它们没有知觉,相反,它们极其敏感,它们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并且能够感觉重力,只是它们有自己的方式,与我们的方式大不相同。

 

  ②植物能够以某种方式感觉光明和黑暗。一般情况下,光线总是来自上方,这时植物就向上伸展。如果光线来自侧面,比如对于窗台上的植物来说就是这样,这时它们就弯下腰去,把叶片的正面对着玻璃。

 

  ③很多种子,比如生菜、烟草或丁香的种子,也能感光,因为它们只能在有亮光的地方发芽,如果我们给它们盖上了太多的泥土,那么无论我们浇多少水,它们都一动也不动。而大一些的种子往往能够在黑暗中发芽。最初的淡黄色幼芽长出来时,它们并不急着生产叶绿素分子,也不利用它们的能量长胖变壮,而是保持纤弱的体型,在长度的方向上疯长。直到接触到光亮,它才不再长长,而把剩下的能量投入叶绿素的生产。

 

  ④除了发芽和变绿,太阳还影响着植物的其他生命过程。绿色植物能够分辨白天和夜晚,比如有些植物要在日出以后开花并且散发香味,而另一些植物只有在我们睡觉的时候才这么做。但最令人惊奇的是,有些植物,比如西红柿,能感知邻居的存在。如果地方宽敞,它们就不慌不忙地长得强壮敦实,但如果跟别的植物挤在一块儿,它们就长得很快,力求尽快超过竞争对手。

 

  ⑤植物能识别不同种类的光,但我们真能认为它们这是“看见”的吗?植物感受光的方式与我们大相径庭。

 

  ⑥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研究一下我们的眼睛是如何工作的。当光落到我们的视网膜上时,我们就能感受到它。视网膜位于眼球的后面,其中充满了各种感光分子,光亮一接触视网膜,它就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一旦刺激了视觉神经,视觉神经就会产生电脉冲。当电脉冲到达大脑后,我们的大脑灰细胞就会对视网膜的信号进行分析。我们一旦意识到这个过程的结果,便会称之为“看见”了。植物也有感光分子,专家们称之为光敏素和隐色素,它们使绿色的生物拥有了极其细腻和多样的感光性能。在我们的眼睛觉得漆黑的地方,藻类、苔藓和花草树木就能对光的刺激做出反应了,而且它们还能够感知波长,那是人的眼睛根本无法感知的。

 

  ⑦我们的视网膜上会产生周围物体的真正的图像,供大脑分析利用,这个植物可做不到。它们既没有神经系统,也没有处于中心地位的大脑,跟我们不同的是,它们意识不到自己所感觉到的东西。

 

  (1)请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2分)

 

  (2)从文中你知道了植物哪些独特的感知方式?(3分)

 

  (3)按括号里的要求回答问题。(4分)

 

  而大一些的种子往往能够在黑暗中发芽。(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它们并不急着生产叶绿素分子,也不利用它们的能量长胖变壮,而是保持纤弱的体型,在长度的方向上疯长。(注意加点词,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4)第⑥段中,作者具体说明了“人的眼睛是如何工作的”,是否离题,谈谈你的理解。(3分)

 

  答案:

 

  (1)①揭示了文章说明内容;②运用设问,提出问题,巧设悬念,吸引读者阅读。

 

  (2)例如:植物能以某种方式感知光明和黑暗;绿色植物能够分辨白天和夜晚;有些植物依靠光感来测定竞争对手的方位。

 

  (3)①不能删去,“往往”表示时常这样,但不排除例外,去掉后太绝对。加点词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①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说明了幼芽在黑暗中的生长过程,生动而有趣味。

 

  (4)没有离题,这是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了植物的“看见”与人的看见是迥然不同的。

 

  解析:

 

  (1)试题分析:这里理解说明文的标题作用,一般标题有引起下文(引出说明对象),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兴趣)的作用,这里学生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此处揭示了文章说明内容;运用设问,提出问题,巧设悬念,吸引读者阅读。

 

  (2)试题分析:一般来说,事物具有多种多样的特征。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是说明文阅读的常见考点。说明对象的特征是指事物区别于某一事物的标志,也是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学生可观察题目,或在首段中找,也可抓关键句。这里总结合理即可。

 

  (3)试题分析: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答题方法:(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准确性和严密性。

 

  (4)试题分析:学生应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并理解每一种说明方法的作用。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作答时要结合语境具体回答。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xuemeng.net/chuzhong/st/2229.html